2021年告終,大疫時代即將邁入第三年,電影漸復甦,病毒雖未消滅,愈來愈多國家選擇與之共存,歐美春夏之後電影院解封,揮別2020年陰霾,商業大片輪番上陣,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低,未來是否走高雖還是未知數,但藉由個人選出的年度十大佳片,在歲末之際回顧這一年來的佳作,並提供觀察與分析。
2021年度十大佳片
- 《上帝之手》(The Hand of God)|義
- 《偶然與想像》(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)|日
- 《在車上》(Drive My Car)|日
- 《倒數時刻》(tick, tick…BOOM!)|美
- 《巴赫曼老師的教室》(Mr. Bachmann and His Class)|德
- 《小媽媽》(Petite Maman)|法
- 《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?》(暫譯,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?)|喬治亞
- 《馬克白》(The Tragedy of Macbeth)|美
- 《犬山記》(The Power of the Dog)|紐、澳
- 《靈魂樂之夏》(Summer of Soul)|美
十部電影中,美洲、歐洲、亞洲各有三部,女性導演執導電影有三部,紀錄片則占二部,國別數量則以美國居首(三部),日本次之(二部)。
夢想焦慮,時間倒數
「時間不夠用」和找尋夢想的議題一向是創作者心有戚戚焉的題材,同樣也出現於今年許多作品當中。《上帝之手》是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(Paolo Sorrentino)生涯最溫柔的一次自我回顧——他為何成為電影導演?
那年南義風光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,帶領觀眾走回1980年代拿坡里的混亂與激情。導演半自傳作品並不少見,近年如艾方索柯朗(Alfonso Cuarón)《羅馬》(Roma)、阿莫多瓦(Pedro Almodóvar)《痛苦與榮耀》(Pain and Glory)等都是經典,今年也有出身北愛爾蘭的英國導演肯尼斯布萊納(Kenneth Branagh)所執導的《貝爾法斯特》(Belfast)。然而《上帝之手》巧妙捕捉成長中「明瞭自己想做什麼」那轉瞬即逝的火花(spark),電影前半幽默溫馨,對應後半急轉直下的發展,使《上帝之手》不只是創作者對於童年的回眸與給予電影的致意,更是將那些「失去」昇華內化為養分的一次儀式,使得本片在眾多電影中脫穎而出。
同樣探問自我的還有《倒數時刻》,它則是更直接地以「時鐘倒數」表達追求夢想的「期限」所帶來的自我懷疑。從「奔三」恐懼出發,連結舉世皆然的年齡焦慮,演員唱跳俱佳,歌曲情緒豐滿而不失平板,串連劇作家強納森拉生(Jonathan Larson)的傳奇人生,以及他的甚早離去,讓整部片更具蒼涼力道,也不禁使人聯想近年的無常與多變,最後那首”Louder Than Word”更是字字精練,傳遞直指人心的真摯。
紀錄真實,反思現狀
片單中二部紀錄片分別是德國《巴赫曼老師的教室》與美國《靈魂樂之夏》。前者以一位德國教師迪特.巴赫曼(Dieter Bachmann)為出發點,三個半小時片長裡,記錄他與一群學生的成長歷程,包含老師如何帶領學生討論德國轉型正義、社會公平正義、移民適應、升學制度、性別平權等公民議題。這個班級有著來自12個國家的同學,宗教不同、成長背景與社經地位不同、甚至連德語的流利程度也不一——他們如何溝通、理解彼此?
移民政策傾向接納的德國,是族群相較單純的台灣社會難以想像的環境,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交流場域,老師是否能拋開成見,用耐心和創意進行世代溝通便對於下個世代的發展至關重要。其中一堂對於「家鄉」的反思極為動人,在逐漸撕裂的現代社會裡,這部作品的出現是一種提醒,也是一次絕佳示範。
另部《靈魂樂之夏》則是記錄1969年在美國哈林區空前舉辦的一場名為「哈林文化節」(The Harlem Cultural Festival)的演唱會,以當時演唱會畫面和後來採訪表演者的片段交錯敘事,表面以音樂節為主體,實則描摹當代美國社會黑人權利的進展,將音樂結合歷史、政治與文化,塵封五十年的畫面再現眼前,彷彿再次經歷那些熱血譜出的音符,一瞥當時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,音樂精彩,背後故事更是動人。
日本獨領東亞電影風騷,MVP:濱口竜介
若說前幾年東亞電影模範生是南韓,今年東亞電影的出色代表絕對非日本莫屬。尤其是導演濱口竜介(Ryusuke Hamaguchi)一年推出二部作品,質量兼備。《偶然與想像》以三部短篇組合而成,探討關係中那些因「偶然」而產生的「想像」,電影簡約卻餘韻無窮,年初率先斬獲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。
年末則交由《在車上》接班,改編自村上春樹文學作品,敘述舞台劇演員兼導演的男主角,意外發現妻子外遇,在喪妻後反覆聽著妻子生前錄製的對白音訊,逐漸敞開心胸,原諒別人也治癒自己。
有別於《偶然與想像》由不同主題的短片組合而成,《在車上》是一次完整且疊加建構的觀影體驗,藉由現實與戲劇間的巧妙互文,片長近三小時卻不令人覺得疲憊,。但同樣不變的是,兩片皆藉角色間漫長對話將錯綜關係與主題愈說愈明,帶有文學感濃厚的曖昧,禁得起反覆咀嚼。《在車上》不僅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劇本,獎季中也榮獲許多國際獎項,濱口竜介是今年不可錯過的MVP。
返璞歸真,詩意魅力
法國電影《小媽媽》是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(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)導演瑟琳席安瑪(Céline Sciamma)自編自導的新作,不僅延續《燃》的絕佳攝影,《小媽媽》的劇本更令人驚艷,在七十多分鐘的有限片長裡,施魔法般將觀者帶往一趟穿越時光之旅。從孩童視角出發,女孩不明瞭為何母親面容總是悲傷,直到魔幻般遇見年幼的母親,女孩倆在玩耍中給予對方溫柔與陪伴。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,誰不想回到過去給予自己還是孩子的父母一點慰藉?既是回到過去,也是望向未來,橫跨世代的溫柔,簡潔俐落,但後勁十足。
宛如魔法的還有喬治亞電影《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?》(暫譯)。同樣是「偶然」與「想像」,但該片對日常的捕捉與對細節的著迷,是現下電影難得一見的質地,節奏緩慢,多為空鏡,劇情好似沒有明顯主軸,創作者的任性有時令觀者難以理解,但電影趣味並非都需明確解釋,透過童話般的旁白建構出喬治亞奇幻之城——陽光、足球、愛情、相逢,充滿人文魅力,與一次對生活的醇厚凝視。
此外,美國電影《馬克白》與《犬山記》皆是大師導演回歸作,前者改編自莎翁經典《馬克白的悲劇》,由柯恩兄弟之一的喬爾.柯恩(Joel Coen)執導。穿梭大銀幕和劇場,全片黑白攝影以極簡方式呈現,有時場景甚至有些道具化,但更考驗燈光美學,由於文本已是世界名著,《馬克白》並非是一次新穎的創意改編,但作品藝術層面亮眼,轉場設計也如藝術品般令人折服,相當具有看點。
《犬山記》則是珍.康萍(Jane Campion)繼《璀璨情詩》(Bright Star)後相隔12年的新作。在美國西部牛仔的粗獷文化下,用極為節制的鏡頭語言顯露脆弱、情愫和復仇,看似波瀾不驚,實則張力強烈,最鋒利的武器往往存在於最柔弱的事物,盡顯導演執導功力。
小結:串流成主流,電影回應時代
片單裡頭的作品中,串流平台發行內容即占一半(五部),分別為Netflix的《上帝之手》、《犬山記》、《倒數時刻》,Apple TV+的《馬克白》、Disney+的《靈魂樂之夏》,可知串流平台經由疫情加速成長,對於電影市場的影響已是數年前難以想像的程度。其餘作品也多循著「在有限戲院上映後便上架串流」的路線,雖然其中許多電影為大銀幕而生,無法在戲院觀看有些可惜,但對於非屬商業鉅片的電影而言,這已是無法抵擋的趨勢。
當疫情持續籠罩,至今仍未見終結時刻,人們在影像裡探求解答也尋覓慰藉,當電影技術層面上的追求屢屢打破過往想像,反而讓那些回歸人性、化繁為簡的劇本展露頭角,在這個處處使人無力的時代裡,電影用不同方式回應著這些議題,藉由大銀幕與小螢幕的魔法,給予我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