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是一個互動過程,至少有兩方參與。其次,最為關鍵的是,一方的行為對另一方的行為的收益會產生影響。你如何做,對我如何做有影響。在面對你的不同行為選擇時,我或許有不同的應對策略。
這個看似高深的學術知識實際上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看完後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秒懂了!
熱戀情侶
熱戀中的情侶也許會是兩種情況:雙寡頭壟斷模型或者斯塔克伯格模型。
雙寡頭壟斷模型,即雙方的個人利益與雙方共同利益的方向一致,在默契的配合下,雙方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努力則也導致了共同利益最大化。
斯塔克伯格模型:通俗地講就是一人主導,另一人跟隨。
看完定義後,我們不難理解,在熱戀初期情侶雙方都陷在愛情中,偶爾的爭吵也能迅速平息。但是和愛情一樣,這種模型很容易被打破,很難長期保持平衡,漸漸地就會變成斯塔克伯格模型。
就像張愛玲說的:「喜歡一個人,會卑微到塵埃里。」
工作中的偷懶者
在工作中,為什麼有的人拼命努力工作,有的人擺出混日子的態度?這不僅僅是思想覺悟問題,也許更應該注意的是博弈論中的「搭便車」。那麼,看完這個小故事,你就明白了。
豬圈裡有兩頭豬,一頭大豬,一頭小豬。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,每踩一下踏板,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。
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,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。當小豬踩動踏板時,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;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,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,爭吃到另一半殘羹。
那麼,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?答案是:
小豬將選擇「搭便車」策略,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;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。
原因何在?因為,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,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。對小豬而言,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,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。反觀大豬,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,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,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。而工作中的偷懶者就相當於故事中的小豬,做任何事情都喜歡「搭便車」。
盲選時的利益最大化
說到這一點,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「囚徒困境」。
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、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。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,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,警方給出的政策是:
如果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,交出了贓物,於是證據確鑿,兩人都被判有罪;
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,則兩人各被判刑8年;
如果另一個犯罪嫌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,則以妨礙公務罪(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)再加刑2年,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,立即釋放;
如果兩人都抵賴,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,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。
關於這個案例,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,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。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,首先應該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。
其次才是亞當·斯密的理論,假設每個人都是「理性的經濟人」,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。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:假如A坦白,B抵賴,B得坐10年監獄,B坦白最多才8年;B要是抵賴,A就可以被釋放,而B會坐10年牢。
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,不管A坦白與否,對B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。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,最終,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,結果都被判8年刑期。
在囚徒困境中,如果兩人選擇合作,即兩人都抵賴,各判一年,顯然是最好的結果。但由於大家都優先考慮自己的最優選擇,導致了最終整體選擇並不是最好的。
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,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並不能保證集體利益的最大化,自以為聰明的人可能會作繭自縛。生活中有很多情景都符合這一特徵,囚徒困境也被視為人類合作失敗的一種體現。